|
肿瘤防治宣传周|如何阻击中国癌症“头号杀手”时间:2020-04-22 去年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上的“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报告”指出,肺癌已经成为了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第一的“头号杀手”。 “将早期肺癌变为可治愈。”第26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中,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肺部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徐嵩多次强调这一观点。如何发现早期肺癌?怎么实现可治愈?如何预防肺癌?就这些问题徐嵩向澎湃新闻进行了详细介绍。 澎湃新闻:目前中国肺癌患者数量有多少?这些患者中能够在早期发现的比例有多少? 早期肺癌患者在肺癌患者中占比数据不明确,各地数据各有差异。但是随着目前广大群众健康查体意识的增强,临床上确实发现早期肺癌的比例逐渐增加。 澎湃新闻:您为何强调将早期肺癌变为可治愈?如何发现早期肺癌? 从概念上讲,及时筛查和早期发现是降低肺癌相关死亡率的最佳策略。其中,低剂量CT检查是最简单的筛查方法。除此之外,结合一些血液学检测的方法更可以提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当然,对所有人群进行筛查是不现实的。目前国内外都推荐对高危人群进行肺癌筛查。 那如何定义高危人群呢?高危人群指的是年龄在55~74岁,吸烟≥30包/年,仍在吸烟或者戒烟<15年(1类证据);年龄≥50岁,吸烟≥20包/年,另伴有其他危险因素包括:氢气暴露史,职业暴露史,恶性肿瘤病史,一级亲属肺癌家族史,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或肺纤维化病史。国内外指南推荐对这些高危人群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 澎湃新闻:就国内目前的医疗水平,通过哪些手段实现治愈早期肺癌? 澎湃新闻:每种早期肺癌治疗方式的优劣请您进行一个综合评价,包括治疗效果、患者的疾病负担。 对于不可手术的肺癌患者,可以采用放射治疗或介入治疗。放疗,特别是立体定向放疗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手段,是通过多个角度将X射线瞄准小病灶进行集中照射,对肿瘤进行“精准”打击,它相比手术而言副作用小且患者耐受性好,不需要进行麻醉手术,十分适用于不适合进行手术治疗的高危患者。根据既往研究报道,使用立体定向放疗的患者在术后30天的死亡率低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随访时间的延长,立体定向放疗相比手术治疗也存在一些弊端。接受立体定向放疗的患者,其远期生存率还是低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的。这也提示我们,如果通过检测发现有早期肺癌,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尽早接受手术治疗。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介入治疗方式,比如消融治疗和粒子植入治疗,都是对于不可手术的肺癌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澎湃新闻:早期肺癌治愈的标准是什么?达到标准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达到肺癌治愈标准后也不要掉以轻心,患者应该从自身出发改善身体素质,改善生活习惯、改善自身心态等。戒烟应该排在首位,除了自身戒烟还需要远离二手烟,戒酒,不熬夜,其次还需要适当的锻炼,提高肺活量,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定期去医院复查随访,有问题及时就诊解决。 澎湃新闻:最后,相比于化疗、放疗这类传统的治疗方式,目前治疗肺癌的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也很受追捧,请您介绍一下。 另外,随着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深入研究,肿瘤免疫治疗迅猛发展,是继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后又一新兴的肿瘤治疗方式。免疫治疗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治愈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当前,免疫检查点PD-1/PD-L1抑制剂因获得令人瞩目的疗效,使晚期肺癌的治疗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其重要性愈发凸显。PD-1/PD-L1抑制剂主要通过阻断PD-1/PD-L1分子而激活 T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 有研究显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初治接受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治疗后,五年生存率从5%左右可以提高到20%以上。未来,探索新的免疫治疗模式必将成为肺癌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