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摸清了!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足够全国人民吃一年时间:2020-05-15 想摸清我国粮食储备的“家底”有多厚,最直接、最准确的办法莫过于盘库。 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5月14日新闻通气会上获悉,历时近1年的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圆满完成。大清查结果表明,国家政策性粮食库存账实基本相符,粮食库存数量可满足全国居民一年以上正常消费需求。 大清查结果一出,疫情期间“粮食不够吃”的谣言和担忧不攻自破。 1.3万余名检查人员历时1年,做到应查尽查、查必精准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执法督查局局长钟海涛在新闻通气会上介绍,本次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是继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之后,时隔10年开展的一次全国性大清查。 “从2018年9月份开始,我们选择10个省、20个市开展大清查工作试点,积累经验后,以2019年3月31日为清查时点,历时近1年,圆满完成大清查各项任务。”钟海涛称。 据悉,本次大清查,共抽调1.3万余名检查人员,组成1300多个普查组,对纳入大清查范围的2.1万家政策性粮食承储库点、20万个粮食货位逐仓逐货位进行全面普查,做到应查尽查、查必彻底、查必精准。 此次大清查创新性运用了信息化手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能。“我们开发运用大清查软件系统,大幅提高清查质量效率。充分发挥12325全国粮食监管热线作用,拓宽举报线索渠道,认真排查举报线索,倒逼各地严肃认真做好大清查工作。”钟海涛介绍。 大清查通过企业自查、省市普查、国家抽查、结果汇总等阶段,全面清查了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情况,形成数量检查工作底稿数据77万条、质量检验数据163万个,首次建立了分区域、分性质、分品种、分库点、分货位的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数据库。 “本次大清查取得的成果弥足珍贵。对于完善我国政策性粮食库存管理制度、品种、布局,强化政府行政监管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钟海涛表示。 粮食库存账实基本相符,可满足全国居民一年以上正常消费需求 本次大清查交出了一本实实在在的“明白账”、“放心账”。大清查结果表明,国家政策性粮食库存账实基本相符,粮食库存数量可满足全国居民一年以上正常消费需求。粮食质量总体良好,常规质量、储存品质和主要食品安全三类指标,合格率均处于较高水平。 一是账实基本相符。“在本次大清查中,通过现场清查数量、核对账目,我们很高兴地发现并且可以负责任地宣布,现有政策性库存数量真实可靠,与国家有关部门日常掌握的计划数量是一致的。”钟海涛介绍。 二是质量总体良好。本次大清查对全部政策性库存粮食进行逐仓逐货位托样检验。结果表明,政策性库存粮食的常规质量、储存品质和主要食品安全三类指标,合格率均处在较高水平。 三是储存较为安全。从本次大清查情况看,粮食收储企业各项制度执行总体到位,仓储管理较为规范,库存粮食储存总体安全,没有发现重大储粮安全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 四是结构布局逐步改善。目前,我国政策性粮食库存主要有政府储备和其他政策性粮食库存等,政府储备的“压舱石”、“稳定器”作用充分体现。从品种上看,稻谷、小麦等口粮品种占比约七成,有利于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大米、面粉等成品粮库存占比不断提高,应急保供能力得到有效保障;粮食主销区库存占比有所提高,库存布局逐步改善。 “应该说,在今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战大考中,这个清查结果是一颗重要的‘定心丸’,正所谓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充实的粮食库存,为我们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钟海涛称。 他表示,下一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继续扎实做好粮食库存安全监管工作,针对大清查发现的深层次问题和薄弱环节,着重强化制度设计和贯彻落实,真正做到管好守住“天下粮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