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两会 | “囤”物资、应急大数据、防疫演练……广东委员为抗疫建言时间:2020-05-15 全国两会将于5月21日、22日先后开幕。 这一届特殊的两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召开,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问题高度关注。截至目前,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已收到大批涉及疫情防控工作提案。 应急医疗物资要“囤”、建立应急大数据平台、加强疫情演练PK、保障中医药学在国家传染病防治体系中与现代医学具有同等地位……《南方》杂志记者了解到,广东一批有医疗背景的专家型委员,结合抗疫实践,提出了与疫情防控相关的高质量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陈怡霓曾在暨南大学医疗系和英国伯明翰大学医学院求学,曾任广州市卫生局局长、市卫计委主任。抗疫期间,她应用自己在世界城市与地方政府亚太区妇女委员会主席任职的平台,以及专业知识和语言优势,与亚太区成员城市交流分享广东、广州的抗疫经验。 她今年提交的提案高度关注应急机制的建设。提案提到,目前各级医疗卫生和疾病防控部门主要为自然灾害抢险急救做应急物资储备,没有突发大规模传染病的应急物资储备,更没有纳入应急体系大盘子:“本次新冠肺炎公共卫生事件,充分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系统的痛点。疫情暴发之初,小到口罩、大到防护服,都成为抢购不到的紧缺物资。” 陈怡霓建议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各地区建设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应急物资仓储信息平台,并接入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中,确保物资可联网查询,实时更新,紧急状态下,能无障碍调动各级物资,并建立事后财政结算机制,不求所有,但求能用,提高应急抢险物资和器材调动效率。 全国政协委员、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张巧利从事疾控工作20多年,疫情期间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今年3月底,她通过全国政协社情民意平台反映了自己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希望国家卫生健康委尽快公布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信息。 这次赴京参加两会,她有两个提案与疫情防控相关。一个是关于尽快修订《传染病防治法》, 她分析,我国先行有效的《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存在以下问题:各级政府的权责未能很好对应;《传染病防治法》中部分重要条款在《实施办法》中没有具体体现;《传染病防治法》部分条款与实际工作或严重脱节或与其他法律法规抵触或表述不够严谨。为此建议尽快对《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进行修订。 另一个是建议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突发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张巧利分析,在全国层面,我国目前尚没有建立覆盖相关政府部门的、统一的公共卫生应急大数据平台;在本次新冠肺炎防控中,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新冠肺炎应急能力是在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领导下得以实现的临时性应急工作,不具有可持续性。为此建议建立覆盖相关部门的、平战结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大数据平台。 “在这次救灾抗疫的公共卫生与应急实践中,暴露出我国防疫生物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上相对落后,在技术、产品和标准上有较大差距,生物安全原创技术少。” 全国政协委员陈海佳是赛莱拉干细胞创始人、董事长,同时也是中国干细胞产业领军人物。今年疫情暴发以来,他带领科研团队联合钟南山院士领导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单位,全力攻坚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方案;积极组织企业员工投身战疫行动,在他的努力下,价值数十万元的防护物资被捐赠到了省内外多家医院的一线医护人员手中。 针对提升中国防疫科研管理的现代化能力和水平的问题,他建议国家对防疫科研从战略上的高度上加以重视,应推出生物安全法,构建生物安全法制体系。 具体来说,我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明确各方面责任,构建严密的国家生物安全体系;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将鼓励自主创新的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固定下来,保障生物安全基础设施先进完善,提升国家生物安全能力建设。 陈海佳建议,我国应强化实践演练,增强防疫科研与临床防控实践结合。一方面要抽调防疫科研专家与临床、疾控专家共同组建数支国家防疫尖兵部队,积极参与国内外重大疫情的实战演练,互相PK,积累实战经验;另一方面要让防疫科研队伍在一线练兵,加强防疫科研、临床、疾控条线联合战“疫”日常演练,在非战争环境下的突发疫情中早准备,早磨合,增强协作配合度。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副主委卢传坚作为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疫情暴发之初,就提交了《加强提高疫情防控综合能力的建议》,从明确职责、建立保障体制、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全民素养等方面提出务实之策,两会又提出“建立机制,将中医药常规纳入国家传染病防治体系”的建议。 卢传坚分析,目前国内未将中医药常规纳入国家传染病病防治体系,国家疾控中心未设立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药研究室,导致中医药未能够常态化进入传染病防控的流调、监测、决策、规划、防治和研究全过程;在传染病防控临床体系中,全国所有的传染病医院几乎都是西医主导,没有一家可以收治传染病的中医院和研究传染病的中医研究机构,疫情发生时中医医疗机构只能以协作单位的方式参与部分临床和研究工作,妨碍了中医药在防治新型传染病方面的作用发挥和相关科学研究的开展。 卢传坚建议,在《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医药法》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保障中医药学在国家传染病防治体系中与现代医学具有同等地位,建立中医药传染病研究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研究条件。具体有三,一是在全国遴选并重点建设中医传染病研究机构,配备常规建设经费和编制;二是国家科技计划设立传染病中医研究专项;三是适时建立P3实验室,支持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创新药物的研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