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3日,温岭一辆运输液化气的槽罐车在高速公路匝道发生爆炸,目前已造成19人死亡,172人受伤。这是近几月来国内最严重的一起安全事故,也给逐渐回到正轨的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媒体报道涉事车辆所属的瑞安市瑞阳危险品运输有限公司近四年曾受到11次行政处罚,处罚原因包括违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规定、聘用无法定从业资格的人员等。 可见,虽然此次事故原因还有待彻查,但该公司的运输安全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是已经存在现象。 有关部门每年都曾多次处罚该公司,也可见检查频率不低,可以说履行了检查和依法处罚的义务。但是,如果以为处罚就是结束,而没有有效的制度和措施真正督促企业履行相关规定,处罚就成了一种形式,甚至产生负面效果——企业为了弥补处罚带来的损失,就只能在其他方面压缩成本,比如降低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和相关待遇,结果就只会更增加安全隐患。这种循环我们在某些领域曾经看到过,比如严查超载结果让货车司机负担更重,反而“不超载不挣钱”。 从经济学上看,如果存在某些结构性因素导致供求刚性,仅仅进行行政限制只会增加成本。要解决这一问题,当然不能仅仅倚靠单一部门,严格执法固然重要,更需要综合性的措施,比如如何提升运输企业规模,如何发展更多元的运输体系,等等。 现在,全国正处于一面继续防范疫情,一面积极发展经济的特殊阶段。几个月的疫情让各个行业都受到巨大冲击,其中物流业无疑也是受影响较大的行业之一。这些影响可能会使得不少企业在复工之后通过某种形式降低成本,试图把之前的损失“补回来”。不需要看媒体关于某些大型餐饮集团的报道,仅仅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许多行业的服务有所下降。 餐饮业服务的下降也许只会带来消费体验不佳,有些行业降低生产标准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例如,仅仅几天之前,福建南靖县就曾发现一起用普通货车改建“移动加油站”的危险案例。涉事者固然利欲熏心,找他加油的“客户”也都是为了节约一点成本。同日,福建厦门也查处一起无证运输危险货品的案例。……这很让人担心,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类似事件是否会有高发趋势,并不仅限于危险品运输。 所以,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事件的警示,既要查清原因明确责任,又要有效防范类似事件的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