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随着佛山两会闭幕,今年广东21个地市的两会全部收官了。 阅政观梳理发现,在全国两会结束后,广东共有6个地市相继举行了两会,分别为汕头、广州、珠海、云浮、东莞、佛山。 两会是观察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要窗口。特殊时期,上述“迟到”的地市两会也出现了“新画风”,同时结合全国两会精神和各自实际情况,设定了不一样的“小目标”。 闭环管理成会议标配 往年的广东地市两会,基本在全国两会前举行,且集中于1月份;受疫情影响,今年主要分为三个时间段: 一是1月份,当时是春节前,疫情尚未确认,深圳两会在1月7日率先“开锣”,接着是惠州、湛江、江门、梅州等7个市两会,延续了过去的做法。 二是5月份,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中山、揭阳、韶关等7个市相继召开两会。 三是6月份,在全国两会闭幕后,广州、珠海、佛山等6个地市举行两会。 第二、第三批地市两会,比往年要晚四五个月时间,而且绝大多数会期压减到了3天,短平快,但议程和质量不减。 其中,一些活动甚至安排在晚上。比如珠海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的临时党委(扩大)会议、临时党支部(扩大)会议,就分别在6月8日的20时和20时30分举行。 如何做好防控?可以用16个字原则概括——安全第一,科学施策,闭环管理,严密细致。在全国两会的示范下,地市都拿出了硬核招数。
以6月6日至8日召开的广州市两会为例,参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工作人员都必须进行核酸检测,且实行集中闭环管理。 在珠海,参会人员除了做两次核酸检测采样,每天还要扫两次健康码,测体温、戴口罩,从开会点到住宿点都有专门车辆接送,会期不单独外出,催生出一幕幕特殊的两会场景。 在云浮两会会场,每个参会人员中间设一个空座位,保持一米左右的“安全距离”,用餐区也设置了创意隔板。 往年层层簇拥的记者采访、“线下抢麦”等环节,也纷纷换成了“云采访”,通过视频直播、隔屏互动,参政议政依旧火热。 “指挥棒”有调整 由于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今年国家实事求是,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强调“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这不是第一次。阅政观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这是第四次没有提年度增长预期目标,前三次分别为2000年、2001年和2002年。 6月份召开的广东6个地市两会,充分体现了对全国两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简短了,发展目标等“指挥棒”也进行了调整。 广州、珠海、云浮、东莞、佛山都没有提出经济增速目标,而是将“六稳”“六保”作为重中之重,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同时,更突出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等指标。 广州提出要做到“三个更加”——更加专注于稳就业保民生,更加专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专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在年度计划综合压减17.3%的基础上,对公用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再压减15%,腾出更多资金援企稳岗保民生。 以制造业立市的佛山,剑指全国制造业成本“洼地”,将全面落实助力疫情防控、恢复经济运行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想方设法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用水、用人、物流、租金等生产经营成本,使各项政策红利尽快真正落实到企业。 东莞给出了一个抢眼的说法——以战时体制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具体而言,市镇财政新出资设立50亿元保企业促复苏稳增长专项资金,通过市场化方式放大至1000亿元;梳理出5000多家重点企业库,市镇领导挂点服务;力争全年外贸进出口增速高于全省等。 当然,没有提经济增速目标,并不意味着不要增速;无论是保民生、保就业,还是脱贫攻坚,都要有经济增长的支撑。实际上,经济增长的内容已经融在其他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中。 6个地市当中,唯一明确提出年度经济增速目标的是汕头——今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4%,相比2019年实际增速6.1%已经下调了2.1个百分点,“六稳”“六保”同样是关键词。
投资“两新一重”,投资未来 “六稳”“六保”,并非保守主义,而是要在底线思维下以保促稳、稳中求进。 阅政观注意到,在“六稳”当中,广东6个地市不约而同强调了“稳投资”的重要性,大手笔的投资多投向了“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投向了未来,既要稳住经济基本盘,又补短板、打基础、利长远,化危为机,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设”与“发展”两个词汇占据了高频词榜单前两位,分别为92次和79次。广州要推动投资近5000亿元的数字新基建项目落地建设,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推进年度投资3311亿元的763个市重点项目建设。 去年迈进经济总量超万亿城市行列的佛山,提出了“三个千亿”投资的年度目标:安排省、市重点项目投资超1000亿元,力争新增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额1000亿元,完成工业投资1000亿元。其中,要新建5G基站7000座以上,加强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加氢站、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正在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汕头,安排在建和拟开工重大项目502个,总投资超50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超1400亿元。除了交通市政、能源水利基础设施之外,还涵盖补齐民生短板的医疗卫生、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 全省唯一“疫情零发”地市——云浮,则要力争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工业投资、招商引资项目数和投资额、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收入等指标增幅排全省前列,把“疫情零发”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创新发展 抱团发展 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从广州等6个地市两会来看,立足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抢抓“双区驱动、双城联动”机遇,创新发展、抱团发展,成为共同选择。 以东莞为例,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极为发达的城市,面临着疫情影响和外需萎缩的大考。在两会上,东莞主要领导指出,必须重视同步构建国内外市场,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坚定不移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积极拓展“一带一路”市场,同时也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用前所未有的力度开拓国内市场。 与其他城市不同,东莞政府工作报告特意提到研发投入占比提高至2.8%,表明市政府把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作为东莞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 东莞还提出主动对接广深“双核”,同时要努力把松山湖打造成为东莞“创新城市”形象的标杆地区,加快建设以松山湖科学城为主要载体,以华为等高科技企业为代表,集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等于一体的尖端制造业汇集地、高端人才集聚区。 其他地市也“眉来眼去”,各出实招。 广州强调增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功能,着眼释放“双区驱动”效应,发挥广深“双城联动”、广佛“极点带动”作用,引领全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共同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和增长极。 佛山要加快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与广州共同谋划编制全域同城化实施方案,同时积极对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加快形成佛深“1小时经济圈”,促进优质企业在深交所上市融资,推动“深圳创新+佛山产业”合作发展。 在特区建立40年的节点上,珠海也是“双拳出击”:一方面强调承接广深港澳创新资源外溢,推动建设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谋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做好和深圳产业对接、支持科技成果到珠海转化;另一方面要做好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文章,年内修编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为澳门长远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注入新动力。 时不我待。2020年即将过半,且看各地如何攻城拔寨,在团结合作中完成自己的“小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