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 产品
  • 商铺
  • 论坛
  • 视频
搜索
头条 >> 茂名快讯 >>高州 >> 重磅!茂名市电白区教育局发布关于推进乡村学校振兴的实施意见
详细内容

重磅!茂名市电白区教育局发布关于推进乡村学校振兴的实施意见

时间:2021-03-18     【转载】   来自:电白教育   阅读
文章内容

3月11日,茂名市电白区教育局在八楼会议室召开2021年第7次党组会议,专题研究了《关于推进乡村学校振兴的实施意见》,着力破解城乡教育二元结构难题,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培育乡村家门口的好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电白区委、区政府和茂名市教育局的决策部署,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发展乡村教育事业,不断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工作目标

经过3-5年的努力,基本完善与人口变化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乡村学校布局,乡村学校硬件建设和装备配备明显改善,师资水平明显增强,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区域内乡村学校办学总体水平与城区学校的差距明显缩小,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发展目标基本实现。

工作措施

(一)加强党建把好方向

1.充分发挥乡村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注重选拔党性强、懂教育、会管理、有威信、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党员干部担任党组织书记。实施“双培养机制”,注重把教育教学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教育教学骨干。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方式,把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并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党组织要全面负责学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参与决定重大问题并监督实施,支持和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领导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各方合法权益,推动学校健康发展。

2.全面提升乡村学校党组织建设水平。加大党组织组建力度,推进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凡是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学校,都应当成立党支部。按照便于组织开展活动原则,党支部应当划分若干党小组,并设立党小组组长。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学校,应当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规模适当、便于管理的原则,成立联合党支部。联合党支部覆盖学校一般不超过5个。规范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第一议题”“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党员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日、换届选举等制度。

3.把抓好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乡村学校党组织重要任务。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要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并亲自上好每学期的“思政第一课”,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发挥学校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带团建、队建、妇建、工建,推进党群一体化新发展。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注重培育宣传师德标兵、教学骨干、优秀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等先进典型,引导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二)统筹规划优化布局

1.优化基础教育布局结构。认真贯彻落实区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一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的通知》(电府办〔2021〕11号),进一步优化乡村学校规划布局,以就近入学为基本原则,在基本条件保障的前提下实施适度集中办学,妥善处理好学生就近上学与接受良好教育的关系,切实保障广大农村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

2.紧扣电白教育实际优化布局。在优化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统筹考虑近年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农村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教育保障能力、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原布局调整规划基本合理的,要继续保留、完善并大力推进;常住人口规模和学龄人口因近年城镇化发展发生较大变化的,要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学校规模过小、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一直低下的“麻雀学校”要坚决撤并。

(三)加大投入改善条件

1.保障和持续加大对乡村学校的投入。要充分把握国家、省、市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科学编制规划,积极争取中央、省、市项目和资金。落实教育投入“三个增长”和“三个确保”,建立长效机制,将乡村学校生活设施建设、装备配置及更新维护纳入财政预算。积极发动和鼓励社会捐资助学,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氛围。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优质民办教育。

2.进一步完善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在硬件建设上严格按照《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和国家《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要求,立足区情、校情,重点倾斜专项建设,从底线要求入手,尽快补齐补足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短板,逐步完善和提高基本建设和装备配置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

(四)保障权益稳定队伍

1.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各项制度,完善岗位设置,实行“区管岗位结构,学校按岗定员”,教育部门在岗位总量内,根据实际及时调整岗位数量。

2.建立完善的聘用机制、多渠道补充教师机制、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任教机制,通过“银龄讲学计划”招募退休教师等方式,补充乡村紧缺师资。实行教师定制培养,每年有计划选送本地生源的毕业生到相应师范类院校进行定向培养,不断补充乡村师资力量。

3.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全面落实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满足教师走教、轮岗、支教等需求。建立乡村教师心理健康干预制度和定期体检制度。

4.完善乡村学校绩效工资发放办法。建立健全教师综合评价体系,以基础绩效与奖励性绩效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师绩效工资与评价结果相挂钩,多劳善劳者多得,充分体现绩效工资激励作用。

5.保障乡村教师培训提升权利。加强在职培训,全面提高乡村校长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每年省、市、区三级“强师工程”培训经费向乡村教师倾斜。

6.建立完善区域内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流动的刚性约束机制,确保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比例达到省的要求。

(五)专业发展铸造强师

1.在业务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建立乡村教师梯级成长机制,推动青年教师不断成长。进一步扩大乡村学校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等的培养规模,建立一支乡村“三名”工作队伍。加大对全科教师、音美体等学科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组织富余学科教师参加全科教师培养计划。

2.实施“乡村校长研修计划”,组织开展乡村校长三年集群式培训,提高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领导水平,促进一批乡村校长成长。通过联合培训、联体研修、联动科研、开发共享课程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提升乡村学校干部的管理能力和教师的专业能力。对乡村学校教师实施分类、分层次培养,通过市级名师带教、区级名师带教、区教研员带教、帮扶学校骨干教师带教四个层次,为青年教师分层配备指导教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事业情怀与职业境界,提升课程实施力、课堂效能,形成“专家引领、任务驱动、同伴互助、研训一体”的教师培养模式。区本级骨干教师培训优先考虑乡村学校教师。

3.加强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完善乡村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健全奖惩制度。建立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创新乡村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4.加大乡村教研工作力度。建立城乡教研工作联盟,以城带乡开展集体教研。保障乡村学校常规教研活动数量和质量,小规模学校教师每学年参加本片区集体教研活动的机会不少于活动总量的80%。培养乡镇初中兼职教研员和小学全科型教研员,增强引领和指导能力。建立教研员联系和指导乡村学校制度,对乡村学校实行蹲点式教研。每学期安排部分乡村教师上区级公开课或汇报课,确保乡村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逐步提高。

5.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健全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落实备课、上课、作业设计与反馈、辅导、学业评价教学环节基本规范。坚持“以学定教、以评促教、教学相长”,构建“传统与现代融合,文化与科学互动,学习与研究并行”的课堂教学体系。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效益。重视学科与生活、学科与科技的融合,充分挖掘各学科育人独特方式,激发学习内动力,培养学习意志,形成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6.提高乡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运用能力,鼓励教师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式,助力课堂教学变革。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科学设计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探索弹性作业。积极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学业质量分析与评价,精准指导学校教师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辅导。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远程教学资源平台,发挥“一块屏”的精准教育帮扶作用,让每一所乡村学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六)健全机制优化管理

1.结合乡村特点,健全立德树人育人机制。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校风培育”内涵三融入,结合农村学生特点成立各类兴趣小组,因地制宜挖掘本地乡土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推进以镇(街)为单位的学校管理模式改革。在妥善解决交通、食宿的前提下,以镇(街)为中心适度集中办学。以镇(街)为单位实行学区化管理,通过合理调配、教师走教、合班上课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推进“互联网+教育”,健全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大力推动乡村校长、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升,推进乡村智慧学校建设,利用远程直播、同步课堂等方式,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开齐课、开足课、开好课”。实施教育发展共同体办学模式改革,推进城乡学校一体管理、协同发展、捆绑评价,缩小城乡差距。

4.建立适合乡村家长特点的家校共育工作机制。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建立新型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通过手机或互联网沟通互动平台开拓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多途径宣传家教理念,促进家校共育。

(七)指导帮扶引领发展

1.推进城乡协作、校际协作。引入外地或安排本区优质学校作为支持学校对乡村学校予以帮扶,采取集团化办学、名校领办、委托管理、捆绑结对、强校带弱校或依托高校共建附属学校等多种方式,促进乡村学校与帮扶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养、教研科研、教学设施和学校治理等方面共建共享。为每个镇(街)安排3-5名区级以上名校长和名师对乡村学校进行帮扶。并选派乡村学校管理干部和学科教师到优质学校挂职交流和跟岗学习。

2.深化教育科研交流平台。建立区级专家团队,定期对乡村学校进行指导,对乡村学校进行起点评估,查找制约发展的短板、发掘改进办学关键要素,指导乡村学校制定学校发展中长期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开展全程专业指导。每学期对乡村学校进行集体教学视导,指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鼓励乡村学校开展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内生性课题研究,并列入重点课题予以支持指导。

3.建立城区学校帮扶乡村学校常态化机制。实行“愿景协同、机制协同、研训协同、教学协同、项目评估”的协作模式,以项目化推进的方式,在学校发展顶层设计、教师交流培养、课堂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校本教研等方面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

(八)激发活力自主发展

1.把握改革机遇,谋求发展新路径。乡村学校要充分抓住机遇,积极主动提升办学活力。校长要带领全体教职工配合名师、专家开展起点评估,通过深入调研和排摸,找准问题,并从历史和现状、软件和硬件等方面分析存在的原因,提取自身成功基因,梳理发展需求,找准变革切入点,编制本校“强校行动方案”。用好政策优势和支持学校的资源条件,从资源配置、学术研究、考核评价等方面,以项目创建为抓手,明确提升目标、分类任务,找到落实规划的操作载体。

2.办扎根乡土的优质特色乡村学校。积极打造乡村特色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以实用、适用为原则,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寻找乡村教育的独特内涵,打造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疍家文化等特色学校文化。进一步丰富乡村学校校园文化生活,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开展初中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积极探索农村初中普职教育融合,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规划未来,减少因厌而辍学的现象。

(九)强化评价交流提高

1.建立“督政——督学——监测”一体的评价监测机制,保障乡村学校振兴工作实施。将乡村学校振兴工作纳入对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政府履职行为、学校办学水平、实施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开展乡村学校振兴工作专项督导,重点监测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定期对乡村学校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以及兴趣特长养成等评价指标进行测评,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

2.建立区、镇(街)两级定期交流研讨和互学分享机制,定期推出若干所示范校,及时分享、传递有价值的发展经验。建立乡村学校振兴工作信息共享机制,定期编发工作动态和开展研讨交流活动,促进交流共享。建立宣传引导机制,对乡村学校振兴工作进展和亮点进行宣传报道。

强化保障

(一)加强领导。建立乡村学校振兴工作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健全组织领导和工作制度,加强对乡村学校振兴工作的实施和管理工作,指导学校制定强校行动方案,组织专家开展起点评估、伴随式指导,统筹资源,保障乡村学校振兴工作有效落实。

(二)保障经费。设立乡村学校振兴工作经费,重点支持开展专业指导、课题研究、研讨交流和资源共享等。加大对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经费支持力度,确保经费投入高于区域内同类型、同规模的学校。

(三)扶持奖励。在名校长和名师培养对象遴选中,对在乡村学校专职从教3年以上的予以优先考虑。在区域内优质普通高中指标到校生分配中向乡村学校予以倾斜。在教师评优、评先和晋级等方面,对考评达标的乡村学校予以倾斜。对参与帮扶乡村学校并取得实效的帮扶学校和教师给予奖励。

通讯员:马永金

微信图片_20200406102203.png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 电话直呼

    • 13929788868
    • 18929750712
    • 客服 :
    • 客服 :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