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萤火虫读书会第四期读书活动札记
8月20日,初秋的黄昏渐渐褪去,夜幕早已铺开,温暖的灯火点亮城市的夜晚。这个初秋的晚上,茂名检察院16楼图书馆书吧的灯光酷似夏日般的热情,拥抱着穿梭千年的心灵对话;又如荧光般安逸、荧光般璀璨,拨动着一群热爱文学、热爱读书友人们的心弦,上演时空赋予心灵的距离拉锯,让这原本平凡的夜晚平添了几分耐人寻味的气息。
与往期不同的是,萤火虫读书会第四期活动除了是在晚上开展,活动地点也是改在了极具庄严肃穆气氛的茂名市检察院16楼图书馆书吧,本期的主题也是意味深长的:萤火之光,点亮经典——《岳阳楼记》与你有多远?
当看到本期的主题“《岳阳楼记》与你有多远?”时,我的内心荡起了片片涟漪:《岳阳楼记》,是那么的远,已经千年了,只能注定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岳阳楼记》,是那么的近,只不过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能穿梭千年,开启心灵的对话;《岳阳楼记》,是那么的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大志贯穿千年,励志了多少代忠臣良将......总是感慨不完的,还是来看看本期活动的报道吧:
茂名市检察院政治部主任肖羽为本期读书活动作开场讲话,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检察院的职能、基本情况以及图书馆书吧的相关事宜,让虫子们对检察院有了更深的了解,张慧谋老师不由感叹道:这就是现代“包公”的地方;同时能像这样拥有一个图书馆是一种幸福。余丽明老师结合当下,对《岳阳楼记》的现实意义及范公作简单介绍,从而带着会员们和检察院的干警们开启了这场穿越千里之旅。
首先,张凌云老师激情澎湃地为大家诵读以及讲解了《岳阳楼记》。在张老师的诵读和讲解中,大家感受到了岳阳楼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领略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天下的政治抱负;体会千年前的名人轶事。
接着张慧谋老师发言,《岳阳楼记》整篇三百六十多字,范公没有到现场看过,仅凭一幅名为《洞庭晚秋图》的画以及一些洞庭湖的相关诗词,作者用文学家的敏锐度和丰富的想象力,就把岳阳楼的景色描绘得如此气象万千,如临其境,可见范公的知识渊博,文学功底之深厚,不愧是一代大文豪。同时张老师分别讲述了杜甫笔下岳阳楼的悲壮之美,李白笔下岳阳楼欲醉欲仙的飘逸之美,以及自己从三峡一路游到洞庭湖,范公笔下的岳阳楼荡然无存,只有自己眼中看到的岳阳楼。所以张老师说,除了读到范公和李白杜甫们的岳阳楼外,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岳阳楼。另外,《岳阳楼记》与《桃花源记》比较着来读,更有一番意思。
官演武老师说,《岳阳楼记》这篇散文描写得很生动,抒情味道非常浓,每一句都充满诗情画意,可以当做诗歌来读,节奏很强。与中国传统文学特点融为一体,同时具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为与《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对比,官老师还分享了范仲淹的另一首词。
接下来会员李其伟作了分享,他认为范公看图写出千古名篇,每个人的精神境界不同看到,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万物唯心,一心一世界。之后,一名在校的初中生诵读了《岳阳楼记》(节选)。杨微老师现场吟唱了《岳阳楼记》,这一波听觉享受给我们的读书活动带来了小高潮。
接下来检察院第一检察部的林科达为大家分享:高二时读过,自己找了范仲淹的一些相关资料,讲述了范仲淹的一些生平事迹,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跟范公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检察院第四检察部的熊麒麟就《岳阳楼记》的远近问题作出自己的理解:一是很近,岳阳楼就在自己的家乡;二是很远,对比滕子京与范仲淹先贤平生经历,政绩、文学、军事方面,觉得是很远的;三是心理距离很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这种政治理想是很近的。
读书会员陈美良分享:人的心理活动很难描写。这篇文章三分之写景,最后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写自己的抱负。刘江蓉对“东道主”为我们本期活动提供美好环境表示一番感谢后,同时分享了当自己少女时代看到洞庭湖就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还发现结合范仲淹的另一首词也与这种环境契合。
来自湖南岳阳的检察院第五检察部肖梅说,自己还没去岳阳楼看过,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名句谨记于心,认为适用于现在的学习、生活、工作。会员梁小杰表示这次除了来参加本期的读书会活动,还要来参观学习检察院的图书馆。他觉得文章里的字词很亲切,看着这些字词总能想起一些人一些事。
接下来,为我们分享的是张悦女士,读书时能把散文背诵出来,但没理解意思;现在再读,读出了滕子京与范仲淹之间的友谊、理想抱负,同时从他们的故事中,感悟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专门带着两个小孩来参加读书会的叶华,他说他是第一次参加读书会的活动,虽然他还不是读书会的会员,他是慕名而来的。他表示来到读书会就是回到了心灵的家园。从《岳阳楼记》读到范仲淹志存高远,读书非常勤奋,心怀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对人来说要求很高,但通过文字,可以让古代人与现代人的心灵进行沟通。会员李思新为大家梳理了文章的段落构思,再次感悟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深刻意蕴。
会员陈思颖带着她在外地读书的女儿妞妞来参加读书会,妞妞从她这代人的角度去看《岳阳楼记》,解读这篇在他们语文课本上出现的范文,说出了他们这代青少年们心中的“岳阳楼”。
肖羽老师发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她很喜欢的两句话,每次读到《岳阳楼记》都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话语有所感触,随即她结合《岳阳楼记》分享了几个生活中的小故事,看起来这些故事与《岳阳楼记》没太多的关系,她完全跳出了这篇千古名作的局限思维,实则是她通过几个当今的小故事,引发人们对《岳阳楼记》的人文思想和精神的一种遥隔千年的呼应与回眸。故事的感染力催人泪落,引人深思。
最后,检察院四位干警激情洋溢的朗诵了《岳阳楼记》。余丽明老师和赵玲一起带领大家唱起了《难忘今宵》,在美妙动听的歌声中结束了这次穿越千年的岳阳楼之旅。
一代文豪,传世名篇,成就了一座江南千古名楼。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骚客,为它倾情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又有多少慕名而来者,览胜洞庭风光,仰慕范公旷世才情,感受《岳阳楼记》里面的古典文学的精深内涵和人文精神风貌。
刘颖红 供稿
《岳阳楼记》离我们有多远
肖羽
每一次吟诵《岳阳楼记》,最令我震撼的依然是那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等的境界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字面上的含义是:不因外物之优和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和个人之失而悲,即无论外界或自我有何种起伏悲喜,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
总以为这种境界有着很遥远的距离,令人无法触及。但随着年岁的增长,终于明白:其实,我们每个人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在咫尺之间,只不过,只有在历经风雨磨难之后,那种代表着坚强、乐观和淡然的生活态度才会凸显出来。我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
一、大画家黄永玉画窗的故事
文革中,大画家黄永玉被抄家,他和妻子被关进了“牛棚”,牛棚不仅狭小而且没有窗户,房间里充斥着阴暗潮湿的霉味。妻子因惊吓和忧郁而病倒。黄永玉思索一翻后,拿起画笔在墙上挥毫泼墨。他妻子惊诧地问:“你在做什么呢?”黄永玉回头看着妻子说:“别怕,我要给你一个春天!”忙活了一天一夜后,他竟用笔在墙上画出了一个两米多宽的大窗子,窗外是绚丽的花草,还有蓝天白云。一夜之间,“春天”降临,生活因此而有了色彩,妻子的病情慢慢好转。黄永玉用“不以己悲”的乐观,战胜了人生低谷时的阴暗。漫长的人生之中,谁都会遇上过没有“窗户”的时刻,我们只要点亮一扇心窗,放进希望的阳光,定能照亮黑暗的前路。
二、音乐老教师吹笛的故事
这是很多年前,我在某高校采访时听到的一个故事。那天在某高校采访完毕后准备回程,忽然校园里飘过一段非常动听的笛声,悠扬的笛声吸引了我们的脚步。带领我们采访的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他们一个退休的音乐老师梁老师吹的笛子,那老师已经80多岁,有一个悲惨的经历: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文革中被下放内蒙古,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就是靠着这一支自制的笛子,他坚守着活下去的信念,终于等来了平反的消息。平反后,梁老师来到这里当了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直至退休。这是一个背负了多少苦难的老人!见到他时,令我们惊讶的是:从梁老师的面容和眼神里,竟看不出一丝的抱怨,有的只是沧桑过后的平静和宽容。面对我们的疑惑,他慈祥地笑笑:没什么好怨的,那一段岁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屈辱,没有国哪有家,我只不过是国难中的一个缩影罢了。国好家才好,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何等的胸襟,才能令人有这种度量!从梁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宽容的力量。
今天晚上,当我们的读书会又重吟起这首《岳阳楼记》,我心里泛起的是感动,更多的是力量。我想,我们能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抵御那么多风雨和磨难,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属于自己的“岳阳楼记”,都有一种属于我们人类勇往无前的“岳阳楼记”精神。
读书会主要合作单位:
冠名方:太平洋建设集团
合作单位:茂名市朗诵协会
萤火虫客栈微信群
茂名市骏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合作场地:茂名市六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丹林画馆上宾工作室
核心成员:常海波、杨洁、张慧谋、吴文衔、余丽明、刘江蓉、常学军等。
读书会顾问:著名诗人原《诗刊》主编叶延滨,资深编辑家、作家原《人民文学》编审杨泥。
感谢:茂名市检察院为本次读书会活动提供场馆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